進入新世紀,全球體育用品業的形勢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大品牌圍繞科技創新、規模擴張、知識產權、
貿易保護和品牌戰略為核心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高新技術和新型材料的廣泛應用,有效地促進了運動成績提高的同時又形成了新的技術壟斷;旨在分割世界資源的品牌并購改變了全球市場的格局,特別是今年8月,阿迪達斯以38億美元的代價并購銳步,結束了耐克、阿迪、銳步三足鼎立,進而形成了耐克、阿迪兩強對抗;歐洲、美國、日本三大體育用品市場仍在低谷徘徊;中國市場進一步成為世界品牌爭奪的制高點;世界性產業轉移步伐加快,亞洲、南美等地區的制造業迅速發展;低成本、大數量的“中國制造”如運動鞋、運動服裝、健身器材等進入國際市場,對繁榮、推動進口國的貿易、促進消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遭受“反傾銷”等非技術壁壘的貿易摩擦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在進一步鞏固原有領地的同時,開始把觸角伸向我國頂級賽事、國家隊,甚至是省市隊。國內品牌的生存發展空間受到進一步打壓。 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態勢。基本上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諸多企業,開始走出“仿造”、“單純加工”和盲目造勢宣傳的誤區,向著科技開發、自主知識產權、規模擴張為主要目標的品牌戰略大踏步的邁進。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品牌戰略的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加強,如:標準化建設開始步入正軌,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成立的全國性體育用品標準化機構,整體工作全面鋪開并向著國際化迅速靠攏;產品質量的檢測、認證的監控體系初步完善,通過2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以消費方為主體的產品評價機制日臻成熟,品牌戰略在行業內、相關部門以及各級政府得到了高度的重視,2004年之前,我國行業內沒有一個中國名牌,之后兩年中,中國體育用品業評出“乒乓器材”、“田徑專業用比賽運動鞋”、“電動跑步機”三大類11家企業的“中國名牌”;我國加工制造業空前發展,產品除保證競技體育使用、滿足全民健身市場需求外,出口量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堅持“走出去”的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為使更多的國產器材進入08年奧運賽場,國內企業精神振奮,務實創新,圍繞產品的升級換代高標準嚴要求的應對著各種挑戰。我國體育用品業開始進入飛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 三 但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的看到:在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正逐步弱化,而原有的先天不足表現的越來越明顯。絕大多數企業的產品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大量的加工制造中,以廉價勞動力、出賣不可再生資源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賺取微薄加工費的現象比較普遍;剛剛走出計劃經濟的企業對品牌的經營和建設的意識薄弱,思想認識上存在種種誤區,不少人仍認為“只要產品賣的出去,品牌無關緊要”。因此把主要精力投向生產的組織、企業的管理,而長期忽視市場中的品牌建設;有的認為“僅有品牌,沒有自己的生產,不算是企業”,實際上,隨著國際社會分工的細化,不少著名品牌早已把產品經營和品牌經營截然分開。如耐克、阿迪達斯等年銷售上百億美元的超大公司無一不是進行虛擬化品牌經銷,每年推出600多種新款運動鞋和15000款運動服,耐克在全球有1000多個簽約工廠,但卻不直接管理一個生產員工,企業只抓技術研發和銷售,把中間的生產環節交由信譽良好、產品質量有保障的專業廠,這樣既規避了生產成本,社會責任等諸多風險,又使品牌的無形資產實現最大化的保值增值,重視品牌建設,實際上是對品牌背后所蘊涵的科技、質量、文化和信譽等要素的再度開發,優秀的品牌代表控制著行業的發展方向。 而熱衷于對小而全的工廠的經營管理的我國企業,孰不知市場比工廠更重要,品牌比產品更具有價值。當不少企業開始認識到這一點時,卻又走進了“品牌速成”的誤區,他們甚至認為“只要請大腕明星做代言人,加上轟炸式的廣告、宣傳投入,品牌自然會出來”。于是一窩蜂的把資金投向平面、立體廣告,去年中央電視5臺曾有每天20個運動鞋廣告出現,廣告投入占到了一些企業銷售總額的8%左右,這種超常規和盲目的造勢又極易使企業陷入信譽和資金危機。 四 大凡強勢品牌必須有技術創新的支撐,我們的企業面對新形勢的激烈競爭,只有實實在在的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制出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并取得市場的認同,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從世界范圍看,以品牌戰略為核心的技術創新的目標除考慮各種成本、產品價格和市場競爭力之外,還必須朝著節能、環保和降低人的勞動量的目的努力,而從我國每萬美元生產總值的能耗已超過日本40倍的數據來看,受原材料、電力、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低成本擴張的“中國制造”不可能長期維系,“無品牌”或“弱品牌”必將被未來市場淘汰出局。實踐再度證明,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品牌已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用品業再創輝煌的瓶頸,品牌戰略應確立為我國體育用品業發展的第一戰略。當然運做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但如果不這樣做,我們付出的代價會更高;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一切機遇,稍縱即逝,而有的機遇又具有不可復現性,如果我們今天放棄或錯過品牌運作的機遇,那么幾年后,將再也沒有機會做品牌的忠告決非危言聳聽;幾十年目睹了多少品牌的沉浮和變遷,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國市場上連一個民族品牌都沒有,遭受損失的不僅僅是整個行業和我國的體育事業,這將是對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國的歷史嘲諷。因此,不失時機的調整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集約型發展道路,由量的擴大向質的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著技術密集型轉變,既由制造加工向品牌營銷的方向轉變,已迫在眉睫。 五 加入世貿和08年的奧運會,為我國創造了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資源全球配置的國際環境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制造的體育品牌的良好機遇,我國是世界上體育用品制造的大國,特別在運動服裝紡織業、運動鞋制造業,各類競技健身器材和相關設備的生產加工方面,產品質量、工藝標準、材料的應用完全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在大量和長期的OEM和與境外企業合作過程中,聰明的中國人學到了先進的加工技術,掌握了科學設備的使用,學到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經驗。這些都為創出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礎。目前在自有品牌中,除乒乓器材、田徑專業用比賽運動鞋、電動跑步機三大類產品已評為“中國名牌”外,我國生產的全套體操器械、185公斤包膠舉重杠鈴、液壓籃球架、排球柱,部分田徑器材如標槍、鐵餅、鏈球、部分射擊項目用的運動槍、彈;比賽用船艇;各類比賽用球;專業服裝;專業鞋及護具和大量場館、場地設施等在國際同類產品中都具有相當的優勢,有的已經國際單項組織批準使用,有的早已應用于國際相關賽事,百年一遇的08年奧運會使飽受屈辱和被西方稱之“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于能站在自己國家舉辦的奧運體壇昂首挺胸,揚眉吐氣,更多的民族品牌能否進入奧運賽場,承載了中國體育用品業幾代人的苦苦追求。 而今天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那就是通過研究國際品牌誕生的條件和機制,我們發現:世界頂級賽事是世界級品牌誕生的搖籃,而頂級賽事的承辦地更為本國品牌脫穎而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成立于1920年的阿迪達斯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磨礪,才于1972年在本國慕尼黑舉辦的奧運會上初露鋒芒;耐克公司從上世紀60年代初誕生,整整經歷了20多年的臥薪嘗膽,于1984年在本國洛杉磯奧運會上一鳴驚人;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在日本叫響了一批如美津濃、阿西克私、奧冠英、精工舍等著名品牌。 上述世界級體育用品巨頭雖在其誕生背景、成長經歷、市場定位、營售策略、產品的主攻方向等方面各有迥異,但如果沒有在本國舉辦奧運會這一歷史機遇,或許還會在成名的道路上探索更長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體育用品業應抱定百年一搏,志在必得的堅定信念,義無反顧、背水一戰。 名牌戰略推廣是一項目的、宗旨明確、評價體系科學、組織嚴謹的系統工程,是面對新形勢,由政府組織,行業協會實施的一項振興民族工業、提高中國制造的整體水平切實可行的措施、是引導市場健康消費的重要手段。我國體育用品業應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強化產品質量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推進產品創新、整合優勢資源,打造能抵御大風浪的旗艦。 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練出一大批民族骨干企業,今天,他們不僅面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而且境外對手更加強大。但中國企業從不懼怕與國外品牌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要想鞏固自己的陣地和進入別人的市場,就要有過人的膽識和物質條件,不能在極限環境中鍛煉出的自強,自主也就無從談起。中國體育用品業有能力、有義務為世界體育用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不懈努力,明天,中國體育用品業內的品牌之花定會更加絢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