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廣陵書社出版時間2005年11月開本大32開冊數130冊裝幀豪華精裝定價25600.00元敬告天下叢林 我們華典藏經館新近整理出版的《中國佛寺志》如今已面世。如您對《中國佛寺志》中任何一卷有興趣或有用途,我們可以為您專門定制。(1000冊起定)中國佛教的發展和寺院的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傳道送法、刊刻佛經、創宗立派都是以寺院為中心進行的。 寺院梵語稱為伽藍,漢語寺的本義是官署、府衙。東漢明帝時,佛教初入中土,明帝為從西域迎來的兩位高僧竺法蘭、攝摩騰于洛陽郊外建一伽藍,供二僧居住譯經,因二僧初住于鴻臚寺,遂以寺命名為伽藍,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寺院 白馬寺。之后,歷朝歷代所建寺院數以萬計。然而流傳至今則是很少了,附著于寺院的佛教文化,包括雕塑、壁畫、經像、高僧遺跡等也隨之湮滅了,令人萬分痛惜。興廢沿革便是歷史,劫難之后修志以存史則為順理成章的事,現存的佛寺志就是劫難之后產生的。 寺院志從內容上可分三類:一、專記某一地域寺院興廢沿革。二、以山為名,專記一山梵宇興衰。三、某一寺院的專志,這類寺志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修志者,有寺僧、名儒居士,也有官方所修,其內容大致包括:圖考、沿革、山水、古跡、建置、僧傳、法語、寺產、規約、藝文等。古人云:方志乃一方全史。我們說方志就是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而佛寺志就是一個寺的歷史,眾多的寺志則無疑組成了一部最詳備、最直接、最原始的中國佛教史。 人們可以從中發掘出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佛教的關系以及中國文化發展[包括文學、繪畫]與佛教的關系,各地民俗和佛教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書充分認識到了寺志的重要價值,全書共130冊,記載了數百種寺志,為輝煌中國佛教文化及佛教史增添了亮麗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