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頁碼:372頁出版日期:2008年ISBN:9787040247800版次:4版裝幀:平裝開本:16開原書定價:33.00內容簡介《文學理論教程》原是教育部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 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 九五 規劃國家級重點教材,也屬于高等教育出版社 百門精品 課程教材。目前經再修訂而形成的第四版,吸收了近年來在教材使用過程中的各方面的意見,與過去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改動。全書內容分為五編:第一編導論介紹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誕生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設;第二編闡述了文學活動的性質、特點和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第三編論述了文學創造的過程和價值追求;第四編從不同角度考察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分析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討論敘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學風格內涵和價值;第五編論述文學消費、文學接受和文學批評等內容。《文學理論教程》適合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基礎課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專業作為選修課程教材使用。目錄第一編導論第一章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第一節文學理論的性質一、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二、文學理論的對象和任務三、文學理論的應有品格第二節文學理論的形態一、文學理論形態多樣化的依據二、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第二章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第一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一、文學活動論二、文學反映論三、藝術生產論四、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五、藝術交往論第二節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一、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南二、中國特色三、當代性第二編文學活動第三章文學作為活動第一節活動與文學活動一、人類活動的性質二、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三、文學活動的地位第二節文學活動的構成一、世界二、作者三、作品四、讀者第三節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一、文學活動的發生二、文學活動的發展第四章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第一節文學的含義一、文學的文化含義二、文學的審美含義三、文學的通行含義四、文學與非文學第二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一、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態二、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三、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第三節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一、文學與話語二、文學與話語蘊藉三、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第五章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第一節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一、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二、繼承與創新: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三、借鑒與創造:在對話與交流中實現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溝通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民族新文學第三編文學創造第六章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第一節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一、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二、文學創造與其他精神生產的區別第二節文學創造的客體與主體一、文學創造的客體二、文學創造的主體第三節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一、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二、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第七章文學創造過程第一節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一、材料(信息)儲備的主體性特征二、藝術發現三、創作動機第二節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一、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二、構思方式第三節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一、 形之于心 到 形之于手二、語詞提煉與技巧運用三、即興與推敲第八章文學創造的價值追求第一節文學的真實一、文學中的求真二、藝術真實的主要特征三、真實的發掘與表現第二節文學的倫理與情感一、倫理與情感是文學的核心要素二、情感與 詩意的裁判 三、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第三節美的創造一、審美理想的燭照二、文學形式的升華三、文學形式之美第四編文學作品第九章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第一節文學作品的類型一、現實型文學二、理想型文學三、象征型文學四、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第二節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一、詩二、小說三、劇本四、散文與報告文學第十章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第一節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一、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二、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第二節文學典型一、典型論的發展二、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征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三節意境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二、文學意境的特征三、意境的分類第四節文學意象第十一章敘事性作品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十三章文學風格第五編文學消費與接受第四章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第十五章文學接受過程第十六章文學批評初版后記修訂版后記修訂二版后記第四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