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任意搭配,贈彩圖,贈書腰。 郵郵費另算編輯推薦改變中國人健康生態之第一方案《人體使用手冊》作者吳清忠說:在中國,中里巴人是我欽佩的第一醫家 這是一本每次看都不忍心讀完的書,因為看了后心思充滿了感恩。 這是一本用手指和語言拯救了無數陷入苦海中人的書。 這是一本被老百姓強烈要求加入國家中小學課本或中老年保健操大綱的書。 這是一本給我們生活帶來了福氣的書。 這是一本既治身病,更治心病的書。面對那些被病魔煎熬的人們,我常發出這樣的感嘆:不要等到失去健康的時候才去珍惜健康;不要等到孤獨無助的時候才去尋求幫助;不要借口我們忙,就無暇顧及身體,那樣你永遠不會有空閑。 若要了時當下了,若覓了時無了時 ,記住這句話,馬上行動! 若能讓含辛茹苦、一手把我們拉扯大的父母,能夠在我們的關愛下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健康無憂地生活,難道不是我們做子女的最大幸福嗎? 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是疾病!但是好多人都只關注疾病,而不關注健康。為了完成工作,我們熬夜,我們喝酒,我們吃那些沒有營養的盒飯,我們睡辦公室 我們為健康投資了什么?我們創造了所有生病的條件,我們不得病誰得病呢?怪誰呢?西醫把這些歸罪于細菌、歸罪于病毒,卻不肯歸罪是于最大的元兇--我們自己。 為什么我把 推腹法 說成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健康法?那是因為它就好比是身體之家里的一把大掃帚,你每天用它來掃一掃,身體里哪還會有那么多的垃圾呢?沒有垃圾,那些可惡的小病小災還會來嗎? 癌癥不會被消滅,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孩子精神錯亂就殺死他一樣,其實只要我們能夠傾聽他內心的煩惱、宣發他心中的積怨,那么他仍然可以重新成為一個友善的、與我們親近的孩子。研究已經證明,許多癌細胞在特定的環境當中(如不同的溫度下)可以轉變成正常的細胞。 不全信醫生,而相信自己,我想有些人連想不敢想吧!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只要你改變固有的觀念,再稍微懂得一點額外的知識,就完全可以從此輕裝上陣,不用再為身體而煩憂,可能你會轉而憂慮醫生失業的問題了。 您若想生活幸福,學會從容面對疾病,就必須學會與疾病結伴而行。因為疾病不是一個人的病,而是一家人的病!疾病是人生的一道必選題,同時又是最好的答案和注釋。因為疾病就是命運。 醫者的新三重境界/[文]曾昭逸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病初,下醫治病重 ,這是通常我們所說的醫者三境界。類似的話還有 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 ,不過此為另一范疇,姑且不論。在此之外,從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醫者的新三重境界。 上醫治未病 ,作為最高境界,作者自是認同的,并提出 養生勝于治病 。作者說,許多人關注疾病,而不關注健康,于蕓蕓眾生著忙于名利之今時,也是振聾發聵,發前人所未發。書中許多實用招數,比如 金雞獨立 、 推腹法 等即為日常養生之道,防病于未發之時,讓人受益匪淺。 求醫不如求己 ,此為第二重境界,本書名即明示了這一點。醫者自古有限,且多為病后急就章,費時費力,成本高昂,且很多時候還很難以治愈。因此,作者主張將身體和疾病的管理權交給常人自己,并告訴他們如何去管理,這對提升民眾健康和福祉是頗有成效的。其理論前提正如作者所說 我們每個人身上本來就百藥齊全 、 穴位就是你隨身的藥囊 。每個人只要改變原有的掛念,再懂些簡易的醫學知識,就可以輕裝上陣,不再為身體煩憂。 至于第三重境界就是以有效方式,廣播福音,教導大眾如何去做。自古 醫不扣門,道不相傳 ,又說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中里巴人將多年修為傳播給大眾,其勇氣和膽識自是普通醫者所不如的。但是,光有這種濟世之心腸還很不夠,關鍵還要懂得如何去有效傳達給大眾,也就是說,還要有科普大師的功力。專家話常人不易懂,大眾話又有失科學嚴謹且多是一知半解,這幾乎是所有行業的通病。在醫學和養生普及方面,早的有洪昭光的《健康快車》,近者有吳清忠的《人體使用手冊》,二者皆以深入淺出、切實可行之道而暢行天下。而身為中醫世家且深得中醫之精髓的中里巴人,正是吳清忠欽佩的 第一醫家 ,通過此書和和訊網人氣十足的 中里巴人的博客 ,同樣做到了將繁復、不易說清的中醫養生之道以切實、簡易可行的方式告訴給大眾,這是功德無量的。 此外,作者還極力反對一度盛行的 取消中醫 ,認為中西醫可以結合,標本兼治,根本用不著互斥排外。以其醫學功底和諸多成功醫例,作者是有足夠發言權的,倒是那些不識國粹、一味強調所謂的 科學至上 者讓人可悲可嘆。 此書和《人體使用手冊》同出一源,追溯到頭都是中里巴人對中醫的理解和實踐,因此兩書可配合閱讀。《手冊》側重理念和醫道,而本書則具備更多簡便易學、不費成本的實用技巧,盡管兩者的書名互換一下可能更為貼切。 化疾病為成長動力 臺灣吳清忠所著《人體使用手冊》以其對中醫理論的深入理解和雅俗共賞的寫作手法在華人讀者中享有盛譽,40萬冊的發行量創造了大眾健康類圖書的發行記錄。在人們開始廣泛關注中國傳統醫學的時候,吳清忠的中醫啟蒙老師中里巴人也推出了自己的養生療疾寶典《求醫不如求己》,出版社表示,此書堪稱 改變中國人健康生態的第一方案 。 中里巴人本名鄭幅中,父親是八卦掌第四代傳人。中里巴人自幼師承父親的道家導引養生之功,還從祖父的親書秘笈中汲取中醫精髓,悟得醫道同源的意趣。吳清忠和中里巴人交往十余年,他說: 在中國,中里巴人是我最欽佩的第一醫家,是我的中醫啟蒙老師。 中里巴人則謙稱: 老吳在年齡上比我大將近20歲。其實老吳就是這樣的人,老頑童,就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從來沒有名份尊卑的概念。 中里巴人和吳忠清在上海相識,常常在一起品茶聞香、談醫論道,甚至一起打坐誦經,十分投緣。談到吳忠清,中里巴人評價說: 老吳極為聰明,有過目不忘之能。記得我曾與他談論中醫的五運六氣之法,結果,不到一個時辰他已熟記于心了。老吳當時就已對中醫養生有著很獨特的見解,并由此涉獵了現代生物學、心理學等許多領域。 和吳清忠一樣,中里巴人最初也是在網上通過博客闡述自己的中醫養生理念、解答網友關于疾病治療的問題。正如他的書名所說,他主張 求醫不如求己 ,他認為: 對待自己的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泄,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但我們總是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其實,一切治療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激發患者的自愈潛能。我們每個人身上本來就百藥齊全,都在經絡穴位中翹首待選,只看醫者和本人會不會用它了。 《求醫不如求己》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 國醫健康絕學 系列圖書中的第一部,該書策劃人馬松說: 中醫作為中國的四大國粹之一,國人了解甚少,這非常遺憾。出版這一系列圖書是為了讓人們對中醫這個寶藏多一些了解,并且把這些簡易實用的養生療疾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中醫打造健康。 求醫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