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韓)金京姬著,(韓)柳基勛繪,安金連譯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1-1版 次:1頁 數:127印刷時間:2010-1-1開 本:16開印 次:1紙 張:膠版紙ISBN:9787534648830包 裝:平裝叢書名:兒童心靈成長自助寶典 定 價:¥16.80 【編輯推薦】 覺得孤獨嗎?什么時候最孤獨?和家人分開時、生病時、沒有玩伴時 這時候,人們的心里就會覺得空空蕩蕩,凄涼無比。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都曾經有孤獨的情緒,但都找到了很好的解決辦法,梵 高畫出了絕妙的《向日葵》;法布爾與昆蟲做朋友,寫出了巨著《昆蟲記》;豌豆兄弟給孤獨的少女帶去了生命的希望 那么,你呢?趕緊讀一讀書中的故事吧,相信它們能教給你戰勝孤獨的辦法,使你變得堅強而樂觀!幫你戰勝孤獨的心心博士金京姬每個孩子都具有自我成長的潛能,孩子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更好地自我發展!愛孩子就給孩子們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機會吧,讓書中富有哲理的故事陪伴孩子思考,陪伴孩子炊笑,陪伴孩子成長。孫宏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兒研究所所長、少兒家庭教育專家)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們需要處理學習問題,需要交朋友,要在學校里度過集體生活。尤其是隨著身體的成長,心理也要不斷地成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會有各種煩惱,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情感上的困惑。這些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溝通或宣泄,孩子們就難免陷人困境。這套書選取了孩子們最容易遇到的十個情緒問題,用故事的形式打動孩子,幫助他們冷靜面對自己遇到的問題,解除閑惑,更加健康地成長,是成長期兒童不可多得的心靈雞湯。編者 【內容介紹】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自己領會故事主旨。通過故事后面的思考題,引導孩子們自己思考問題。通過 心心博士的悄悄話 ,來幫助孩子們分析和梳理擺脫苦惱的方法。通過 心心博士的一點通教室 中非常有趣的測試題,了解孩子們的情緒狀態,測試讀書的成果。 【目錄】1畫出孤獨的畫家 孤獨不一定是壞情緒2老虎的胡須 愛拼才會贏3爸爸媽媽太忙了 真實地表白內心4巨人的庭院 我先打開心扉5救活大樹的鸚鵡 伸出手來幫助有困難的朋友6我想有個弟弟 多想想愛我的人7外星球王子的禮物 孤獨來自你的內心8最后的藤葉 與人分享溫情和希望9與昆蟲做伴的孩子 培養自己的興趣10豌豆五兄弟 平凡瑣事中的樂趣11一棵柳樹 有夢想就有希望附錄心心博士的一點通教室 【書摘與插圖】 1畫出孤獨的畫家 孤獨不一定是壞情緒在一個墻面上掛著許多向日葵畫的小屋子里,一個干瘦的紅頭發男子凝視著花瓶里的黃色向日葵。剎那間,男子的眼睛里放出銳利而明亮的光芒,他快速地在畫板上描摹了起來。過不多久,一幅向日葵就完成了,筆觸粗獷、色彩艷麗。這時,一個戴著帽子的男子走進來,他瞥了一眼畫架上的畫。 文森特,又是向日葵?你為什么不臨摹呢?非要以想象來作畫嗎? 聽了這話,剛剛還醉心于畫作的文森特表情變得十分冰冷。 我就和你不同,有了原型,我才能作畫。 男子繼續說。 比起依照原型來作畫,充滿想象的作品更有價值! 什么?你是說我的畫沒有價值嗎? 朋友急了。 我沒說你的畫沒有價值,只是說作為畫家還要懂得憑想象作畫。 文森特可怕地吊起了眼角, 在我作畫的時候,請千萬安靜一些!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作畫,請你不要干涉我! 文森特大叫了一聲。那男子也似乎很生氣,摔門走了出去。 都走!反正我從來都是一個人! 等那個男子出去后,文森特痛苦地抱著頭,不住地搖晃著。文森特就是 靈魂的畫家 梵 高。這個與梵 高爭執的男子是畫家保羅。梵 高一生因孤獨而掙扎。他的孤獨是從兒時開始的。個性要強、脾氣倔強的梵 高在讀書時就沒有朋友,這樣的性格直到成人后也絲毫沒有改變。 誰會和那樣的倔脾氣交朋友呢? 同學們都非常討厭梵 高。只有弟弟提奧是唯一能夠理解梵 高的人。梵 高為了忘記孤獨而廢寢忘食地作畫。因為只有在作畫的時候,他才能感到無比的幸福。梵 高最喜歡畫的是向日葵。他將內心火熱的情感都傾注于像太陽一樣充滿生命力的向日葵上,向日葵體現了他的內心。遺憾的是,苦于無人欣賞,梵 高的畫一幅都沒有賣出去。口糧也沒有了,房租也拖欠了好幾個月,生計問題在威脅著梵 高。梵 高只能靠著捉奧的接濟來維持生活。 提奧,真是不好意思。總有一天我會報答你的恩惠的。 對于弟弟提奧的接濟,梵 高感到十分慚愧和痛苦。 哥哥,沒關系。我非常喜歡你的畫。 別只靠著弟弟,倒不如找個丁作自己養活自己。 周圍人經常這么對梵 高說,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梵 高痛苦萬分,但他從來就沒有過放棄作畫的念頭。 作畫是我最快樂的事情,我絕對不能放棄這種快樂。 梵 高廢寢忘食地作畫,偶爾賣出去一張畫,手頭稍微有了一點錢,他立刻拿去買顏料,而不是面包。 我經常是獨自一個人,但作畫會使我忘記孤獨。 雖然梵 高全身心地作畫,但他的作品始終都無人欣賞。梵 高陷入巨大的絕望中,但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放下畫筆。最后,梵 高因身心疲憊而住進了醫院,就在住院期間,他依舊堅持用心創作。正是他這些用心創作出來的作品,在他死后,受到了世人極大的關注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