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我國自古就是個重視典籍的國家。這一方面是出于對文字本身的偏愛,文字閱讀成為一種超越日常心境的快樂,進而又能于此獲取知識,通曉道義;另一方面則出于對傳統的偏愛,既然無法以單純的記憶去保存和回溯傳統,那么書籍自然便成為再現傳統,認識傳統的最佳載體。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典籍中, 四書五經 無可爭議地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南宋淳熙年間,我國著名教育家朱熹將這四種著作用作小學教科書,并為它們作了注解,叫作《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四書》一名由此得以流傳。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多從《四書》中出題,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考生的必讀書。《五經》包括《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漢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始有 五經 之稱。因《四書》和《五經》都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同是士子求取功名的必讀之書,所以后人將其合刻為《四書五經》。明代已有學者將 四書五經 用于書名,可見《四書五經》合刻本不會晚于明代。《四書五經》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正宗傳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 四書五經 成了金科玉律,儒家學者紛紛通過對其的箋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現象成為經學史上的一大景觀。在這些經書及對其的詮釋中,儒學的精神特質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簡而言之就是 內圣外王 的理想訴求和 天人合一 的思維模式。從哲學角度看,儒家極度重視從宇宙本體說明人的存在,從而確立人的地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