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總序★★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價值往往濃縮在其民族的文化典籍當中。★中華民族是最重視文化的民族,中華民族步入文明社會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了,中國的學術發展如從西周 學在官府 算起,至少也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這數千年的學術傳統,宛如滔滔長江,源遠流長而接續不斷;猶似浩瀚大海,匯集百川而兼容并蓄。中華歷史的悠久和強大的兼容力,使我國的學術文化博大精深,因此集中反映我國學術文化的典籍也浩如煙海。繼春秋戰國學術繁榮發展之后,漢代劉向、劉歆曾將古代典籍概括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 六略 。此后,學術文化典籍的分類歷經各種新的組合與分化,逐步形成了以經、史、子、集四部為主導的分類體系。總之,我國數千年學術文化與典籍大致可以歸納為經學、史學、文學、佛教、道教、兵家、科技、小學、類書、叢書等十個方面。★21世紀是世界大變革、大轉折、大發展的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正處在偉大復興的歷史新起點。偉大的復興需要偉大的文化。作為中華兒女,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同的身份,是抹不去的生命 痕跡 。我們都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有義務、有責任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使燭照中華數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傳、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保存我國優秀古代典籍,培育中華文化的傳人,使中華文明薪火代代相傳,便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們特邀國家重點出版工程《大中華文庫》的部分編撰人員,在學界泰斗、大師、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精心編輯這套《中華典籍珍藏書系》。 ★中華典籍珍藏書系是古籍整理界執牛耳的大家與國學大師強強聯手編撰★新聞出版署于1995年策劃并發起,被列入國家 九五 、 十五 圖書出版規劃 重大工程 《大中華文庫》的部分編校人員精篩繕本、精選書目、精心編校、精密審核陸續完成《中華典籍珍藏書系》。四書五經》古代的封建文人通向仕途的進身之階梯;《四書五經》當代國家領導人通融世界的國禮之首選。《四書五經》建立和諧社會、與時俱進的哲學思想根源;《四書五經》、《圣經》、《古蘭經》同構世界文明的金字塔。兩千余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把 四書 五經 列為儒家的必讀書籍,科舉取士,經義題目也均出自 四書 五經 ,熟讀 四書 五經 ,就成了封建文人通向仕途的進身之階。到了今天, 四書 五經 仍有其不可取代的精神價值。國學基本經典華夏第一藏書《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于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 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 《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 之首。《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 孔子世家》稱 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 孔門傳收授心法 ,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 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 擬圣而作 。所以,盡管《漢書 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 經書 的 傳 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 傳記博士 。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 經書 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二、五經 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 焚書坑儒 ,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 經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于《春秋經》之 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 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圣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 河圖 出現在黃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并作爻辭(或謂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 十翼 之說,世稱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漢書 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 傳 合稱 十翼 ,意指 傳 是附屬于 經 的羽翼,即用來解說 經 的內容。《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 尚 便是指 上 , 上古 ,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 孔子世家》稱孔子 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 飽讀詩書 , 詩書 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 (《史記 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 風 、 雅 、 頌 三部分, 風 為土風歌謠, 雅 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 頌 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 《禮記》只是解《儀禮》 (《朱子語類 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目錄《詩經》是我國優美文學的源頭。 《尚書》包含大量中國人安身處世的依據和標準。《禮記》是指禮儀、制度之類。《易經》的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春秋》是世界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其中 微言大義 的筆法成了著名的 春秋筆法 。《大學》闡述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思想強調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中庸》是極具辯證思想的處世之道。《論語》充分地展現了孔子的思想,影響了整個東方文化的形成,有 半部論語治天下 之說。《孟子》展現了孟子的思想。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定 價: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