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真空設計手冊(精裝)作者:作者:肖祥正劉玉魁談治信編者:達道安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5月ISBN:7118034193頁數:1678開本:16市場價格:¥186元會員價格:¥158元VIP價格:¥155元贈送積分:186分版次: 第3版瀏覽次數:1 內容簡介《真空設計手冊》(精裝)是蘭州物理研究所在《真空設計手冊》第2版(1991年)的基礎上,經修改并增添了大量內容的新版本。手冊共16章,內容豐富,囊括了從低真空到極高真空領域的各個方面:真空物理、真空系統設計、真空獲得、真空閥門、真空密封、真空測量、真空材料、真空檢漏、真空工藝、真空工業新產品、真空應用及真空工程實例。其中極高真空、真空裝置自動控制、航天器用材料質量損失、干式真空泵均為第2版沒有的新內容。附錄中還提供了大量技術數據、相關真空標準目錄及主要真空廠所簡介,進一步豐富了手冊內容。 --------------------------------------------------------------------------------作者簡介達道安,陜西省涇陽人,1958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物理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蘭州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真空學會副理事長,現任真空低溫技術與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等職。長期從事航天技術和真空科學技術應用研究,發表論文150篇,主編《真空設計手冊》(第2版)、《空間真空技術》、《空間低溫技術》等著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5項。--------------------------------------------------------------------------------編輯推薦《真空設計手冊》(精裝)文字洗練,內容系統全面,編入了大量數據、圖表和新資料、新標準,實用性強,可供各行業從事真空工程設計、研究及應用的科技人員使用,亦可供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惟一性:當代我國真空專業惟一的大型工具書。實用性:從低真空、高真空、超高真空到極高真空的大量真空標準、數據、圖表,能滿足真空工程設計、研制、應用的需要。原創性:總結了現代真空技術發展的重大成果,反映了現代我國真空技術發展水平和國際真空技術發展趨勢。內容新:增添了極高真空技術、航天材料質量損失、真空裝置自動控制等新內容。本手冊問世25年,深得廣大讀者贊譽:幾次修訂,保留精華,與時俱進。--------------------------------------------------------------------------------目錄目錄第一章 真空基礎 一、真空概念和測量單位 (一)真空概念 (二)真空度及測量單位 二、真空區域劃分 三、大氣 四、真空技術術語(GB/T3163 93) 五、真空技術系統圖用圖形符號 (GB/T3164-93) (一)真空泵 (二)真空閥門 (三)擋板 (四)阱 (五)除塵、過濾器 (六)真空管路及其連接 (七)壓力測量儀表 (八)真空容器 (九)符號應用示例 六、理想氣體的基本定律及狀態方程 (一)理想氣體 (二)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假設 (三)理想氣體的基本定律及狀態方程 (四)蒸氣 七、理想氣體的壓力、質量和密度 (一)理想氣體的壓力 (二)理想氣體的質量 (三)理想氣體的密度 八、氣體分子熱運動速度 (一)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定律 (二)最可幾速度 m (三)算術平均速度 (四)均方根速度 s (五)氣體中的聲速 九、氣體分子碰撞次數 (一)氣體分子間的碰撞 (二)氣體分子與容器壁碰撞 (三)蒸發、凝結與飽和蒸氣壓 十、氣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一)單一氣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二)兩種氣體混合時的平均自由程 (三)多種氣體混合時的平均自由程 (四)在氣體中運動的電子的平均自由程 (五)在氣體中運動的離子的平均自由程 (六)平均自由程與溫度的關系 (七)分子自由程的分布規律 十一、常壓下氣體的遷移過程 (一)平衡態與非平衡態及非平衡態下的輸運過程 (二)遷移方程 (三)氣體的內摩擦(粘滯性) (四)氣體的熱傳導 (五)氣體的擴散 十二、中、低壓下氣體的遷移過程 (一)中壓下的滑動現象 (二)低壓下氣體的外摩擦(自由分子的粘滯性) (三)低壓下的熱流逸現象 (四)中壓下的溫度劇增(溫度躍變)現象 (五)低壓下氣體的自由分子熱傳導 十三、吸附 (一)固體與氣體的相互作用 (二)吸附的基本概念 (三)吸附的平衡狀態 吸附等溫線 (四)吸附的非平衡狀態 吸附和解吸速率 十四、低壓下的氣體放電現象 (一)氣體的電離 (二)氣體放電 (三)輝光放電 (四)弧光放電 (五)火花放電 (六)電暈放電 (七)高頻放電 (八)潘寧放電第二章管道流導計算 一、氣體流量、流阻、流導的基本 公式 二、流量單位 三、應用列線圖和曲線計算管道串聯時的流導和泵的有效抽速 四、氣體沿管道的流動狀態 (一)湍流 (二)粘滯流 (三)分子流 (四)粘滯一分子流 (五)湍流與粘滯流的判別 (六)粘滯流、粘滯一分子流和分子流的判別 五、粘滯流時孔的流導 六、分子流時孔的流導 (一)圓孔 (二)矩形薄壁窄縫 (三)管道中隔板上的小孔 (四)縮孔 七、粘滯流時管道的流導 (一)圓截面長管 (二)矩形及正方形圓截面短管 (三)截面管道 (四)環形截面管道 (五)偏心圓環 (六)橢圓形截面管道 (七)徑向輻射流結構流導 (八)各種氣體的流導關系 八、分子流時管道的流導 (一)圓截面長管 (二)圓截面短管 (三)環形截面管道 (四)橢圓形截面管道 (五)錐形管道 (六)扁縫形管道 (七)矩形管道 (八)等邊三角形截面管道 (九)變截面及勻截面管道 (十)彎管 (十一)徑向輻射流結構的流導 (十二)各種氣體的管道流導關系 九、分子流、粘滯流時對20℃空氣,孔和管道的流導匯總表 十、粘滯一分子流時管道的流導 (一)圓截面管道 (二)矩形截面管道 十一、以克勞辛系數計算管道流導 十二、擋板的流導一 十三、用傳輸概率計算流導 十四、分子流下復雜管路的流導和傳輸概率 (一)兩截面相同的管道串聯 (二)兩截面相同的管道中間連接一個大容器 (三)管道與小孔組合后的傳輸概率 (四)兩管道中間有小孔時管路傳輸概率 (五)兩個截面不同的管道串聯后的傳輸概率第三章
機械真空泵 一、真空泵型號編制方法 (一)真空泵型號組成 (二)真空泵型號示例 二、往復式真空泵 (一)概述 (二)結構原理 (三)型式與基本參數(摘自JB/T7675 95) (四)國產往復真空泵的技術性能、外形及安裝尺寸 (五)WL系列立式節能往復真空泵 三、液環式真空泵 (一)概述 (二)工作原理 (三)型式與基本參數(摘自JB/T7255 94) (四)國產水環式真空泵的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四、水環一大氣噴射真空泵組 (一)概述 (二)工作原理 (三)國產水環一大氣噴射真空泵組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五、油封式旋轉機械真空泵 (一)概述 (二)工作原理 (三)油封式旋轉機械真空泵行業標準 (四)國產2X型旋片式真空泵的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五)國產XD、X系列單級旋片式真空泵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六)國產直聯旋片式真空泵的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七)國產2H型滑閥式真空泵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六、羅茨式真空泵 (一)概述 (二)工作原理 (三)ZJ型羅茨真空泵的型式和基本參數(摘自JB/T7674 95) (四)國產羅茨泵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七、渦輪分子泵 (一)概述 (二)渦輪分子泵結構原理 (三)立式渦輪分子泵行業標準(摘自JB/T9125 99) (四)國產F型立式渦輪分子泵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外形及安裝尺寸 八、干式真空泵 (一)概述 (二)干式旋片真空泵 (三)爪式真空泵 (四)渦旋式真空泵 (五)螺桿式真空泵 九、機械真空泵性能測試標準 (一)容積真空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JB/T7266 94) (二)容積真空泵噪聲測量方法(摘自JB/T8106 99) (三)旋片式真空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JB/T6533 97) (四)滑閥式真空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JB/T1246 97) (五)渦輪分子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GB7774 87) (六)羅茨真空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JB/T7674 95) (七)往復真空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JB/T7675-95)第四章 蒸氣流真空泵 一、概述 二、水蒸氣噴射真空泵 (一)應用范圍 (二)結構簡述 (三)工作原理 (四)水蒸氣噴射泵真空的幾個重要參數 (五)水蒸氣噴射真空泵設計要點 (六)水蒸氣噴射真空泵型式及基本參數(摘自JB/T8540-97) (七)國產水蒸氣噴射真空泵技術性能 三、油擴散噴射真空泵 (一)概述 (二)結構原理 (三)油擴散噴射真空泵的抽氣特性 (四)油擴散噴射真空泵的設計計算 (五)國產Z型系列油擴散噴射真空泵主要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及外形尺寸 四、油擴散真空泵 (一)概述 (二)結構原理 (三)影響油擴散泵性能的因素 (四)提高油擴散泵極限真空的方法 (五)用油擴散泵獲得超高真空的方法 (六)金屬油擴散泵的設計 (七)蒸氣流真空泵行業標準(摘自JB/T7265-2004) (八)國產K、KT型系列高真空油擴散泵主要技術性能、特性曲線及外形連接尺寸 (九)蒸氣流真空泵性能測試方法(摘自JB/T8272.1-96)第五章 氣體捕集真空泵 一、鈦泵 (一)概述 (二)升華鈦泵和蒸發鈦泵 (三)彈道式鈦泵 (四)濺射離子泵 二、低溫泵 (一)概述 (二)低溫泵的分類 (三)低溫泵的抽速 (四)低溫泵的極限壓力 (五)低溫泵的熱負荷 (六)低溫泵的啟動時間 (七)低溫泵的工作時間 (八)深冷霜吸氣現象 (九)小型制冷機低溫泵 三、低溫容器 (一)概述 (二)低溫容器的熱流量計算 (三)液氮生物容器(摘自GB5458 85) (四)自增壓式液氮容器(摘自ZBB42004 87) (五)國產低溫容器的技術性能 四、分子篩吸附泵 (一)概述 (二)分子篩吸附泵的結構 (三)分子篩吸附泵的計算 (四)影響分子篩吸附泵性能的因素 (五)分子篩在溫度20K以下工作時的吸附性能 (六)分子篩用作干燥劑的性能 (七)國產分子篩吸附泵主要技術參數 五、鋯鋁吸氣泵 (一)概述 (二)鋯鋁吸氣劑泵結構及抽氣原理 (三)鋯鋁吸氣帶的工作特性 (四)鋯鋁吸氣泵性能參數的選擇第六章 真空密封第七章 真空元件第八章 真空室設計第九章 真空系統設計第十章 真空裝置第十一章 真空度測量與真空規第十二章 真空系統的氣體分析與分壓測量第十三章 真空檢漏技術和儀器第十四章 真空技術常用材料第十五章 真空技術常用工藝第十六章 極高真空技術及其應用附錄參考文獻 [看更多目錄]--------------------------------------------------------------------------------序言在金建中、達道安等數代科學家的主持下,蘭州物理研究所從1962年由中國科學院建立以來,已成為中國真空技術強有力的現代研究中心。40多年來,該所為中國基礎科學的進步,為很多技術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為航天事業的前進和經濟建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全國科學技術界和工業界的贊揚和尊敬。 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有大氣層保護著,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感到研究真空的重要。實際上,數十千米高的大氣層以外的太陽系空間,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以及整個可見宇宙中全部是 真空 。20世紀下半葉,人類航天事業的出現,衛星、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