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1978歷史不再徘徊作者:凌志軍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原價:出版日期:2008-5-1ISBN:9787010023069字數:248000頁數:281印次:1版次:3紙張:膠版紙開本:16開編輯推薦這本記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書,用無數珍貴的史料,勾畫出那段悲壯的、悲哀的、悲痛的歷史,那段我們不該忘記的歷史。讀過它你就知道,這位記者的使命感、勇氣和踏實嚴謹、埋頭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本嚴肅又嚴謹的書,一本厚重且學生的書。 作者的劍術是客觀的,分析是理性的,沒有那種令人厭的亢奮的情緒化色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直筆,不為尊者諱,不為賢者飾,也不曲意躲閃更不違心涂抹,努力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來敘述、解析歷史,這確實是很可貴的。 ——《解放日報》 本書作者花了7年時間寫作,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公開的檔案、文獻、報刊、專著、文集、回憶資料集、調查報告等等。從內容上看,作者力圖做到言出有據,絕不任意杜撰。 ——中央黨史研究室 鄭惠內容提要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人民公社歷史的紀實著作。本書所敘述的人民公社的歷史,是本世紀中國乃至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凝重的一幕。作者是職業記者,為完成此書耗時工作。書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來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為中心,真實地記錄了人民公社產生、發展、終結的過程,描繪了人民公社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人物;通過農村的歷史透視當代中國的歷史,通過農村的改革透視社會主義運動的改革,并作出頗有見地的分析。目錄再版前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 小崗寒夜/二十位農民的契約文書是否贗品/中南海關于人民公社制度的爭論/農村兩億人食不果腹/無力回天的陳庭元終于大徹大悟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 合作化中的“大同夢”/鄧子恢被批判,導致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加速進行/中國農業史上對合作化最具威脅力量的事件/“包產到戶”的首次出現/人民公社在“大躍進”中誕生/“六十條”:人民公社第一個成熟的制度/三年“自然災害”的悲劇/浙江出了兩個半單干理論家/“包產到戶”使四百萬人受牽連第三章 大夢誰先覺 五萬個人民公社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幾百萬農民乞討為生/“三年決戰”與安徽“六條”/“真理標準”討論對人民公社的影響/“責任制”:一個持續時間最長含義變化最多的概念/鳳陽的“四級所有”第四章 一步一回頭 1978年12月13日:一個歷史性的日子/《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與“新六十條”在同一天通過/省委書記的迂回戰術/中國的改革從改變人民公社制度入手第五章 從昔陽到風陽 “張浩事件”/陳永貴的輝煌與黯淡/“要吃米。找萬里”/“包產到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戰/尊重農民的選擇第六章 相持不下的日子里 從“包產到組”到“包產到戶”/三個不怕死的縣委書記/張世賢和遲世光為何未能成為英雄/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識形態屏障/人民公社在九個貧困省區開始瓦解第七章 公社精神的破產 昔陽的欺世盜名昭揭于眾/經濟問題緣何演變成政治問題/“文化大革命”與人民公社制度/“學大寨”:號令六億農民的政治旗幟黯然失色/公社精神永遠不會再放光彩第八章 余韻繚繞 “切三刀”:關于“包產到戶”的折中方案/秋后算賬:人民公社不如包產到組,包產到組不如包產到戶/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頒布關于農村的新文件/人民公社失敗原因的種種分析/人民公社最后的解體后記主要參考書目再版后記作者介紹凌志軍,1953年生,人民日報社主任記者、編輯。1986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獲法學碩士學位。十多年來,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經濟改革尤其是農村經濟方面的調查與寫作,遍訪20多個省市區的鄉村和城市。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村經濟變革大趨勢》、《中國農村改革》、《瞬間與歷史》等。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