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分類:深灰色寶貝詳情本場人工繁殖灰鸚鵡:(非洲灰鸚鵡,剛果灰鸚鵡) 拉丁文名稱:Psittscuserithacuserithacus 英文名稱:AfricanGreyParrot、CongoGreyParrot、Red-tailedGreyParrot 雌雄分辨從外觀雄性的頭形較闊大,眼頭尾兩邊略尖成杏形,相反雌性頭形較窄小,眼圈較圓。 身長:33-41cm 身重:480-560g 平均壽命:約50年 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主要可分兩大類,分別為: 一、非洲灰鸚鵡Psittacuserithacuserithacus(英文名稱:AfricanGreyParrot)。身上羽毛逞銀灰色,尾羽鮮紅色,喙部為黑色。 二、提姆那灰鸚鵡Psittacuserithacustimneh(英文名稱:TimnehAfricanGreyParrot)。外表跟非洲灰鸚鵡近乎相同,但體形卻明顯較小,身上的銀色羽毛則較深色,尾羽逞紅褐色,喙部為粉肉色,性格較活潑,相比沒那么害羞,模仿人語能力跟非洲灰鸚鵡不相伯仲。 分布:非洲中、西部。 概述: 通常棲息在低海拔地區及雨林。覓食時會一小群一起行動。野外飲食以各類種子,堅果,水果及蔬菜等為主。說話能力天資聰穎,智商高,以擅長模仿人語聞名,蕓蕓雀鳥中之表表者。喜愛居住近河流的樹林區或棕櫚樹上,通常只是數只一起活動。灰鸚的繁殖在國際上非常成功,所以數量充足;但提姆那灰鸚鵡則已面臨絕種。 居住飼養灰鸚應選用堅固的金屬而有足夠空間以供活動的烏籠,同時亦要預備不同種類的玩具滿足它們的好奇心并有助消磨時間,減低它們待在籠中的焦躁煩厭感,免得養成咬毛癥。 飼養方法和飲食飼養非洲灰鸚鵡除了供給均衡營養的食物外,鈣質的補充尤其重要,它們生性善妒,害羞,希望受重視,若長時間受冷落,無聊,感覺沮喪很容易導致拔毛癥的心理病,所以應給予大量玩具及足夠陪伴它們的時間。 繁殖方法非洲灰鸚鵡繁殖期開始於大概3歲,每年的1-2月及6-7月均為繁殖期,喜筑巢於10-30m高的樹洞內,一窩約2-4只蛋,通常于生下第2只蛋便開始孵,期間對人為的打擾相當敏感,應盡量避免,孵化期約29天,約90天羽毛成長。剛出生的幼鳥約15克重,5cm長。幼鳥的眼睛逞深黑色,隨著年齡增長而漸轉為黃色。從幼小飼養的灰鸚鵡非常之容易親近人,性格亦較溫和,很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