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石硯可以做為個人、企業單位、團體:收藏、禮品贈與、留念、家居、辦公陳設等,是最佳最有價值的工藝品。 松花石硯可以做為個人、企業單位、團體:收藏、禮品贈與、留念、家居、辦公陳設等,是最佳最有價值的工藝品。康熙帝御制松花石硯雙鳳硯識語: 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 乾隆帝稱贊它: 松花王,色凈綠,細膩溫潤,可中硯材,發墨與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 認為松花石硯完全可與名硯之冠端硯媲美。 而《格致鏡源》一書云: 松花石硯溫潤如玉,紂綠無瑕,質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松煙浮艷,毫款增輝。昔人所稱硯之神妙無不兼備,詢足超軼千古。 在中國的歷史上,硯臺做為文化用品,還沒有那幾個皇帝如此的鐘情于它,并把它最為御用物品。清朝是中國歷史中的重要朝代,雖然滿清是少數民族,但他入主中原后,接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并加以推崇,穩固了國家的基本完整。誰也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割裂和排斥這一朝代,沒有了清朝,中國的歷史就要斷代,同樣,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也必須接受和發揚,使它傳承于后世。 北朝鮮亦有古松花石硯出現,朝鮮族朋友叫它們為 海州硯 ,其圖飾和今天的韓國錢幣圖形一樣,這一硯史有待考證。松花石硯有幾大特點: (一)、含蓄內斂,不張不揚。 松花石系海相沉積硯,千萬年在低溫海水的作用下,溫潤含蓄,不燥不澀,平和淡雅,能吸附空氣中的水分。以手覆蓋硯面,一會功夫抬起手來,就會發現硯面凝結著一層的水汽。這種奇特的現象,尤其在水霧濃重的煙雨江南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松花石硯置案臺之上,墨汁凝塘,久日不干,提筆舔墨,光亮如初。 (二)、穩健務實,功業顯著。 松花石的系海泥沉積而成,細膩潤滑,并含有豐富細微的石英類物質,起到骨架作用。石英類物質結理透徹,斷茬鋒利,墨塊研磨上去起沙快、發沙細、落墨光滑油亮。這一點是其它任何火山巖漿凝結的石料板材和砂質擠壓板材所研制的硯臺,以及人工滔洗出泥漿燒制的所得的陶硯不能匹敵的。 (三)、青春靚麗,朝氣活潑。 松花石硯色系豐富,色彩眾多,是現有石硯系中最豐富的,尤其以健康向上,具有青春朝氣的綠色為主,給人以蓬勃的生機。純色色系有綠色色系、青色色系、黃色色系、褐色色系、紫色色系。尚有黑色色系、紅色色系、白色色系等稀有色澤;其共生色系主要有:黃綠色、紫綠色,紫黃綠等二色系、三色系及多色系;伴生色系有夾雜著重晶石的星月類,鑲嵌有水晶體的冰紋類等。用松花石加工成松花石硯,最早出現在明朝中期,到了滿清朝時期,松花硯因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得以青睞,但由于清朝皇帝的專寵而沒有能夠發展起來成為民間普及的文房用具。 長白山是滿清的發祥地,被皇家封為禁區,禁止開采漁獵。松花石只能由皇宮的 造辦處 單獨進入山區采集石料,運回宮中研制成硯,做為國寶御用,少量的也用于賞賜給有功的臣子。康乾時期制石硯八十余方,以后幾代陸續研制了八十余方,目前現世的皇宮御硯有八十方,都存于故宮兩院,以臺北居多。 用松花石制硯始于明代末年,推重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對松花石硯都十分欣賞,康熙帝還封它為 御硯 ,一直專供宮廷使用。公元14至19世紀,吉林省是東北地區最重要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在清朝、民國及解放初期,吉林市是吉林省省會城市,它的江邊有古船廠,是東北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水道,春放排,夏秋行船,冬走爬犁,一年四季不間斷,把東北的物資和資源輸送轉運,繁忙異常。滿清發源于長白山區,而吉林市區域是他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軍事重鎮,早年大量屯兵。后清朝幾代先帝拜祭先祖,都要到此屯住。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郭海棠女士鑒評道: 發墨益毫、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貯墨不固 。 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題詞: 松花江石硯與端硯齊輝 。 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寫詩贊美它: 色欺洮石風漪綠,神奇松花江水寒 。 文物鑒賞家傅大鹵稱頌它: 洮河無此潤,端溪無此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