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青少年正處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階段,在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因而易與家長的意向不同。當意向不一致時,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就會與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因為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雖然不同于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發展下去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表現 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規章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對于那些與老師對著干的同學大加贊賞;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這在楊女士的小孩身上就得到體現。據楊女士說,她和丈夫忙了一天后回到家,身心疲憊,與兒子很少交流,而對兒子的一些行為看不慣時,便會忍不住予以責罵,使兒子的對抗情緒逐步升級,從沉默寡言到明顯對抗。 處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老師、父母越惱火,他們越反感,以至于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近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逆反期”殺親案(如徐力殺母案)、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等無不說明,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發生多么慘痛的后果。 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對著干”,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后,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后,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二: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還有,如前面舉過的小軍的家長的例子,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三: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沖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學習被動、意志衰退、信念動搖、理想泯滅等。叛逆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轉化。 青少年叛逆心理對策 青少年時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沒有必要過于擔心,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家長的任何建議都持抵觸情緒,那首先要擔心的是家長的溝通方式問題。青少年時期正是建立自身價值觀的時期,家長應該首先明白沒有哪一種價值標準是絕對正確的,所以應該尊重孩子個人的價值取向,如果你覺得不對也沒有必要強行灌輸,因為這個時期已經不在是兒童期那樣孩子對家長有一種崇拜意識,你應該盡可能的告訴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價值準則,這些人又處于怎樣的環境,在告訴他你所持有觀點,至于他應該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應該由他自己解決。 如果你自己就表現出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應該對你的建議采取何種態度,而如果你是一種極端思維的表現方式那么你的潛臺詞就是:孩子,你別無選擇。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會相信你,家長本身就該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對的,自己沒有權力強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應該是讓他自己選擇自己的原則,而家長應該盡可能多的告訴他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他應該怎么做。應該由他自己來權衡利弊。 叛逆心理對中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學習被動、意志衰退、信念動搖、理想泯滅等。叛逆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病態心理犯罪心理轉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應采取以下對策: 觀察孩子和自己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越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也許,問題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從前都聽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該聽自己的。孩子不順從,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為父母的,有時必須謙卑,放棄自己執著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保持冷靜。孩子叛逆,成人一定會不滿,因此,會為自己的權力斗爭,用聲音來壓倒他。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也等孩子冷靜,才進行溝通。孩子叛逆,言語和行為會有如暴風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應該要懂得何時該保持冷靜。 尋求意見。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別人的意見,如問周圍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或聽講座,找輔導員協助,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最好的辦法失去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開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長眼見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通常會即刻禁止。其實,最好能試著了解情況。例如,陪孩子去電子游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從旁提醒什么是應該學的,什么是不應該學的。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和父母相處融洽,孩子當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改變教育方法。很多時候,對孩子的管教,是要時常改變方式的。例如,小時候只有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后,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時,隨時轉變方式,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心理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這是因為隨著孩子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他們對人生產生了懵懂的認識,因環境、個人心理因素等的影響,對周圍的事情他們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無缺而因此感到無可奈何,有種挫折感,繼而煩躁、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甚至頂撞老師。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要以種種罪名對孩子橫加指責,甚至對孩子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如:當著其他孩子的面批評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請上家長對他們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批評教育,這樣只會讓我們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還會把孩子逼上極端的道路,不僅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傷害,更會毀了孩子的一生。其實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個階段性特點,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學壞了,只要我們正確的對待孩子特殊時期心理的變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態去寬容孩子、容納孩子,你會發現他們只不過是個做錯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無錯,不要因此就給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諒的罪。 尊重和信任孩子 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尊重和信任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平視他們的叛逆行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因此,父母、教師也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與父母、老師在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也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對學生冷嘲熱諷、不對他們進行心理施暴,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2)、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因此,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更不要強迫學生按我們的意愿行事,做一個毫無主見的“傀儡”,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人才。 (3)、自尊心是人性的頂峰,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對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這些論述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只要教師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熱愛學生,激發學生的自尊